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主義主義11系列

關燈
主義主義11系列

11科學實在論(自然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在實在論的基礎上,還認為本體(萬物)也是秩序生成的。

111物理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在科學實在論的基礎上相信所有的現象(人的體驗、意識本身)都處於與場域、本體同一套秩序。

經典觀點:人的所有想法都能還原成腦電波。

1111科學獨斷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秩序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山認為世界的目的就是物理學的定律自己運轉。愛情、親情都認為是還原成生物學的力比多。無視並且不承認無序。

代表人物:蘇聯科學家李森科。

1112有機進化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沖突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上,認為世界的運行不由創造它的那套體系決定。物理主義要從科學決定論的束縛中掙紮掙脫出來,不甘於受到某種秩序自始至終的禁錮。認為在無機的世界之外有個有機的神秘的超越性的東西。

代表人物:錢學森。

1113科學消費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中心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上,相信世界運行的目的是人類的幸福。認為探索前三種秩序的目的是去實現人類的幸福。

代表人物:諾貝爾。

1114科學虛無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秩序

目的:虛無

在物理主義的基礎上,相信整個世界沒有運行的目的,科學規律沒有辦法指引歷史的方向(技術發展無法保證人類的幸福)。

代表人物:劉慈欣。、

常見作品:末世科幻小說。

112建構主義(社會健康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與科學實在論一樣,認為世界充滿秩序(物理學),萬物充滿秩序,但現象不服從於僵死的物理學。現象產生於自然界與社會界的沖突。

認為現象來自於知識,比如認為“原子”不過人類語言的構造物。

建構主義認為人必須回到社會網絡當中,而不是直接面對自然(科學實在論)。

常見於學不成數理化的富裕知識分子。被理工科說服的人文知識分子,為重新獲得話語權而創造的理論。

提出者: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繁榮期:二戰後

代表作品:電影《銀河系漫游指南》

1121科學知識社會學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秩序

19世紀愛丁堡的默頓學派,認為科學知識本身只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可以用社會學研究科學。社會學家可以代替科學家獲得話語權。

代表人物:摩爾定律。從社會角度提出,價格不變的情況下芯片效能每三年翻一倍。

1122科學範式革命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沖突

認為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不存在決定的科學。並且認為對世界的認識是在不斷的沖突中去把握和自我更新。認為什麽是科學不取決於它是否正確,而是能不能帶來革命性的錯誤。

科學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出現錯誤的階段,和提出新範式整合錯誤的階段。

提出者:美國庫恩

代表作品:霍金《時間簡史》。“時間”的概念隨著物理學發展不斷更新。

1123文化本體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中心

自然物質和社會人文的沖突不重要,重要的是沖突生成的特定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才是國際政治學家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先進、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引領人類發展的標桿。是生長在科學羽翼下對科學獨斷論的反動調和,既不科學也不人文。

提出者:亞歷山大·溫特

代表群體: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往往以擁抱人類先進文化之名出國,自認為國際公民。

1124解構建構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沖突

目的:虛無

認為人文和自然科學沒有目的。人的自我意識和感受是偶然地被社會活動和人群的交往關系建構出來的,所以不存在穩固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作為真相的代表。

代表人物:美國心理學家科尼斯·格根。

常見人群:“腦控”受害者。常出現於現代化的落後民族。他們相信自己的大腦是被人監聽和控制的。相信科學的發展可以監聽人類,相信科學又恐懼科學。科學是一種工具,深層是權力的控制。他們心中一直去追求美好單純的狀態。

113認知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認為所有的現象和體驗都是中心的結果。中心就是人的心靈結構、意識。認為大腦和心靈是一碼事。物理的秩序、人的心靈結構、社會文化背景都集中於這個中心化的結構。認為從各個角度去研究意識結構,就能重新構建人的意識,創造人工智能。把人心當成巧妙的構造物。

代表人物:馮·諾依曼。馮諾依曼機型,中央處理器、內存等構成計算機。

代表產物:聰明藥。認為人的智力可通過科學調整。

1131功能主義(函數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秩序

認為所有的心靈意識活動全都由一種函數決定,可以被數學描述。認為世界沒有什麽超越性的東西。

代表人物:早期的普特南、傑瑞·福多。

代表文化符號:缸中之腦。缸中之腦的所有體驗都是某種函數通過電信號模擬出來的。

1132自由進化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沖突

代表作品:《自私的基因》,講述了基因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更好表達,有了超越性。

代表人物:認知主義科學家丹尼爾·丹尼特。他認為有一種Meme模因(文化基因)是一種意識結構,那些優秀的意識結構會去吞噬其他結構,慢慢成為主導,認為這種結構是自由的、疊代進化的。

代表符號:表情包。表情包的使用者自認為自己自由,但是有一部分表情包競爭獲勝流傳廣泛。

1133 認知自我主義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中心

這是未明子自己造的詞,代表那種認為需要先認識“自我”是如何產生的,才能去研究感情、思維能力等其他意識。所以所有意識建構活動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的湧現。

代表人物:安東尼·達瑪西奧。他認為物質本體層面的我叫“原我”,現象層面的我叫“核心我”。原生態的自我受到外部幹擾,為了維持穩態,必須湧現一種“自我”,來通過維護“自傳式的自我”來維持穩態。

一般的認知主義意識是被數學函數或者工程學設計構建出來的,但達瑪西奧認為最終要的是人的情緒、情感的體驗,情緒比理性的算計更重要。他的觀念更有一中人文味道。

代表文化人物:索羅斯。索羅斯是一個冷酷的資本家,但是他特例獨行、個性張揚,經常違背市場邏輯,他最推崇的認知科學家的書是達瑪西奧的書。

1134認知無我論

場域:秩序

本體:秩序

現象:中心

目的:虛無

認為沒有自我的存在,因為認知主義會陷入一種境地:必須透過自我意識才能研究“自我意識”,認知無我論認為這種做法是肯定會失敗的,因為真正的意識是研究框架,但是不可能研究“研究框架”,因為它是透明的,而不是神經元、腦結構。但最後,面對虛實的選選擇,他們認為意識是幻覺,存在的只有大腦和神經元,徹底投靠了物理主義。

代表人物:德國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梅青格。他認為人在意識中研究意識的起源不可能的,於是他否認了意識的存在。緊接著,他擁抱了佛教的禪宗理論,認為應該消解自我的執著,應該過著佛教徒的生活,無欲無求包容一切。

文化代表人物:喬布斯,他在矽谷提倡禪宗化的生活哲學,以顯現自己不是一個傳統資本家,“裝成與事無求的樣子”。

114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體。秩序。客觀的現實。

現象。虛無。人的心靈是混亂的黑箱。

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學說,認為精神疾病患者的意識是混亂的黑箱,所有患者的自我分析是不可信的、是扯淡、沒有研究價值。他們認為心理學只能通過行為的輸入輸出去研究患者。只要輸出結果是好的就是好的。因此當時醫院用鞭子、小黑屋來治療患者。

提出者:約翰·華生,曾經是動物行為學雜志的編輯。

文化代表人物:雷電法王楊永信,用電療“馴服”網癮。

評價:行為主義是科學實在論對人類的反噬。

1141 操作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體:秩序。可操作的對象。

現象:虛無。人的意識是黑箱。

目的:秩序。世界的目的是變量關系的自我循環。

認為世界由可操作對象組合,世界的目的是可操作對象的變量關系的循環。用數學的方法結構數學的所有行為。

代表人物:斯金納,他認為人的行為分兩種。一種是應答性的,一種是操作性的。它認為即使是操作性的行為也是可以通過心理學方法去操縱的。因此人是不自由的,只是自認為自由。

“斯金納箱”,一個裝滿的小老鼠的箱子。

文化代表現象:快手、抖音,讓人們自認為是自由地挑選,但是實質上已經被操作了。

1142 目的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有序的世界。

本體:秩序。客觀的現實。

現象:虛無。人的意識是黑箱。

目的:沖突。人的行為是分子式的行為和摩爾式的行為之間的對立。

操作行為主義研究的是精細的電信號層面的分子式的行為,但是這研究成本太高了,因為需要分解個無數個單子行為。而目的行為主義研究的是整體,因此有了文化性、帶了學者自身的判斷。而且這有助於節省經費。

代表人物:德國愛德華·托兒曼。他將德國研究整體的格式塔的研究方法帶到了美國。

文化代表現象:珍愛網相親平臺,網站觀察用戶投了多少錢、是否去聊天了。看上去人具有了整體的文化性的行為,實際上還是科學主義的思路。

1143應用行為分析

場域:秩序,世界。

本體:秩序,現實。

現象:虛無,黑箱。

目的:中心。世界的核心目的是人類的幸福,社會的繁榮延續。方式是行為改善。

實質上是美國政府社會統治的地方候選政策之一,大部分都用在監獄裏服刑人員、工廠員工的培訓,自閉癥患者,癮君子、黑戶等無法發聲群體的“矯正”和“改善”。

代表著作:《組織行為管理雜志》。

文化代表現象:背背佳,穿上就能改善行為。

1144社會行為主義

場域:秩序,世界。

本體:秩序,物質。

現象:虛無,黑箱。

目的:虛無。認為世界運行的模式叫符號性互動。

認為我們觀察的所有心理行為都是社會行為,所有社會行為都是符號的互動。符號性的互動就是聲音、圖像等基本物質的刺激。歸根結底是沒有意義的,

代表人物: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用社會行為解構人的心靈的自我、但是社會行為又是符號性互動。本質是解構主義者。

文化對應物:社交軟件,如微博、微信。發照片都是為了建構心理認同。

評價:科學實在論的最終下場就是解構主義,但是真正的科學並非如此。

12宗教實在論

場域:秩序,Cosmos,由至高秩序主宰的宇宙。

本體:沖突,“存在The Being,神”與“存在者bings”的對立,第一實體與派生性實體的對立,太一與雜多的對立,主宰與眾生的對立。實質上是主奴二分。

科學主義裏秩序等於實體,“量子定律就等於量子,量子是量子規律的表達”。

思想來源:被神學家誤解的柏拉圖,認為存在理念世界(神)與現象世界。

文化對應物:教育活動。老師對一群學生,學生無法質疑老師的知識。

評價:教育需要挖掉教師的權威,換成朋友探討的模式,否則無法擺脫主奴關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